[天幕]皇帝聊天群: 22-30

您现在阅读的是老书摊文学www.laoshutan.com提供的《[天幕]皇帝聊天群》 22-30(第13/22页)

认为君主的行为符合天意,就会有天降祥瑞,反过来就会天降灾祸。】

    刘彻颔首。

    秦念看懂了他在问什么。

    从董仲舒的对策入手进行回答,可以避开规则的限制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董仲舒知道自己的理论将被后世秦皇驳斥。

    天人三策穷尽他一生之所学,其中有多少是为了迎合陛下喜好所作的更改,他最清楚。

    那绝非至理。

    孔子被秦念质疑“改史”,其他儒生或许无法接受,但董仲舒接受。

    他自己就是“改史”之人。

    他会曲解孔子之言,使得策论更为可信。

    所以他也理解孔子为了推广儒学,以“春秋笔法”书写《春秋》。

    他想知道秦念将如何回答陛下的三问。

    董仲舒铺开空白的竹简。

    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

    【秦念:但拿著名灾异天象荧惑守心来说,这种罕见的自然天象就是八十年内必会出现两次,而后世的科学家可以推测出下一次出现的准确年份。】

    【秦念:期间不管君王是昏庸还是贤明,它都会准时出现。】

    荧惑守心确实是著名的灾异之兆。

    尤以始皇帝三十六年的荧惑守心最为著名。

    秦念却说这是可以被预测的自然天象?

    天幕禁止谎言,此言必然为真。

    此言不是“不信天意”这种“主观”看法,而是“八十年内必会出现两次”这样的事实!

    秦后各朝皇帝都震惊地望着天幕。

    【刘彻:日蚀也是自然天象?】

    刘彻认为秦念刻意提及荧惑守心,就是为始皇帝的灾祸异象作解释。

    所以他询问日蚀异兆。

    他的大父曾因日蚀之事下罪己诏。

    【秦念:是。由于日食月食没那么罕见,可以精确到下一次出现的日期。】

    刘启已然开始相信“天意不存”之说。

    先帝以日蚀罪己,然而日蚀竟是可以被推测出现日期的天象?

    这怎么会是天意的预兆?

    【李世民:天灾又何解?】

    李世民连忙问道。

    异象可预知,那天灾……

    【秦念:地震、旱灾、洪涝、蝗灾这些灾害在后世也能提前预知。同样的,庆云彩虹景星之类的祥瑞也都可以被提前预知。】

    【秦念:祥瑞灾祸,都是自然天象,与天意毫无关联。】

    秦念还仔细想了一下,19世纪能不能预测这些自然天象。

    不过没关系,她说的是后世又没说具体什么时候。

    就算框定在她造反人设的十九世纪,她说能提前预知又没说提前多久——

    动物反常的行为也可以作为预测天象的预兆嘛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刘彻终于死心了。

    九年后就是会旱灾频发。

    此时刘彻才有点理解秦念为何不信天意。

    灾异祥瑞皆可被预测,且不会因为君王昏庸或贤明而更易,这算什么天意?

    【刘彻:为何亡国多伴随天灾?】

    《春秋》不可信,但刘彻读史并非只读《春秋》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与他先前被阻拦的问题很像,刘彻也只是尝试一下。

    却没有被天意所阻。

    只是省略“周天子效仿先王”这部分,就能够绕开天意的限制?

    若这是天之意志,未免过于愚钝。

    第26章

    【秦念:假如昏君对社稷的伤害是五十, 还不足以摧毁王朝;若恰好碰上伤害为五十的灾害,那就是一百的伤害,亡国。】

    【秦念:君王昏庸到一百的程度, 没有天灾也会亡国;而当灾害本身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一百,那君王就算不是昏君,也很容易亡国。】

    没有引经据典,甚至没有引用过去的历史。

    秦念说得极为清晰易懂,就连从未读过书的黔首们都能理解。

    十二名皇帝当然更能理解其所言。

    甚至发现秦念之言,比起儒家的天人感应更有道理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“如何预测天灾?”

    诸多帝王皆有此问,然而都被天幕以规则二阻拦。

    尝试多次无果后,李世民只能叹道:

    “何日以秦念为话题?”

    【刘彻:天灾无法避免,天灾导致的亡国是否为天意?】

    【秦念:昏君会加重灾害的程度, 而明君可以削减——比如你要是放着黄河决堤不管, 之后的旱灾蝗灾也全都不管, 再多打几次败仗,那应该也能达成亡国之君的成就。】

    【刘彻:……】

    虽是无言,但刘彻对于天灾的疑惑已经解开。

    而后世之君,则是能从秦念所言想到相关的亡国之君——

    王莽、隋炀帝杨广。

    【刘彻:垂拱而治是明君, 还是日昃不暇食为明君?】

    秦念确定了。

    从刘彻的追问可以看出他想问的就是天人三问。

    天人三问第二问:治国之道应该是虞舜那样垂拱而治还是周文王那样日昃不暇食?明君的治国之道为什么有所不同?朕努力治国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?

    董仲舒的回答则是国情不同则治理的方式不同——这话看似和法家的“治世不一道, 便国不必法古”很像, 实则不然。

    因为董仲舒的意思是古代圣王有劳逸两种治国的状态,后世的皇帝应该按情况选择效仿。

    说到底还是崇古。

    就很难评。

    【秦念:首先排除垂拱而治,什么都不管的皇帝要来何用?】

    刘彻早就知道秦念说话极为难听。

    却没想到能难听到这种地步。

    什么都不管的皇帝要来何用——

    虽然刘彻也不赞成垂拱而治,不然他继续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即可。

    但垂拱而天下治,一直都是明君典范。

    却被秦念说成“要来何用”?

    【李世民:垂拱而天下治, 并不是说君王什么都不治理, 而是任用贤能的臣子, 虽垂拱但天下可治。】

    【秦念:那为什么不直接让贤能的臣子当皇帝呢?】

    【李世民:……】

    李世民被问懵了。

    这位秦皇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?

    天幕面向天下百姓,他知道此言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吗?

    【刘彻:君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收藏老书摊文学 laoshutan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