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婚成功但分手失败[重生]: 10、10 第一次联络

您现在阅读的是老书摊文学www.laoshutan.com提供的《离婚成功但分手失败[重生]》 10、10 第一次联络(第1/3页)

    梁思宇心情复杂地盯着那个邮件标题,“semg-basedmudrive–earlydiscussion”(基于表层肌电信号的运动单元驱动-初步讨论)。

    原来,她是要找他讨论科研项目。

    他一下泄了气,摔进沙发里,简直不想点开附件。

    这个假期,因为担心她,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dsm-5(精神障碍诊断手册),想初步判断一下她到底怎么了,心思完全没在科研项目上。

    ada怎么突然对表层肌电感兴趣了?难道,仅仅两周,就有什么重大进展?而他错过了?

    应该不会。这种级别的论文,会在他的社交媒体里刷屏的。

    “叮铃”,电脑和手机同步响了,是ada打来的视频。

    接通后,他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孩——她有点黑眼圈,但眼睛亮得像探照灯,语速飞快。

    “ned,你收到我的邮件了吧?你打开文档,我迅速跟你过一遍,你听听有没有可行性。”

    许瑷达非常清楚,这方向绝对有可行性,因为这是她上辈子博士论文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她刚做时,是个小众方向,但后来成了主流算法之一,拿到了几次最佳论文奖,为她赢得了早期的职业声誉。

    今生,她打算提前转换路径,并邀请他做合作者(coauthor)。

    梁思宇内心一沉,他太了解她了。

    她嘴上谦虚,但表情却极度自信,眉眼都在说,“我有个天才的想法,你最好跟上我的思路。”

    之前,他一直觉得她这一面很可爱,自信又迷人,但现在,他有点胆战心惊。

    这表现,简直是完美符合dsm-5的“轻躁狂期”。

    休息减少,但精神亢奋,语速显著加快;行动力强,目标导向行为增加;过度自信,提出远超常规的计划。

    jhu是侵入式电极的大本营。手术植入,直达神经深层,运动意图解析明确,信号精度高,延迟小。

    缺点当然也不小:手术复杂、成本高、患者接受度低。

    不过,这也成了他们的壁垒,jhu拥有全美顶尖的神经外科,他们敢做高难度手术、能赢取患者信任,别人不见得。

    ada想做的表面肌电,用的是非侵入式电极,贴在皮肤表面,只依靠浅层肌肉电信号来解读复杂的运动意图。

    信号噪声大、分辨率低,少数学者在做,但效果并不好。

    梁思宇一向认为,在他认识的同龄人中,ada明显是第一梯队的聪明,论智商,他并不及她。

    但神经义肢是跨学科的项目,他怀疑,她还不够理解神经信号的生理限制,才会产生这种设想。

    他打断她:“ada,这几天,你还好吗?有好好休息吗?”

    她不耐烦地一挥手:“我很好,别管这些小事了,专心点,我们先讨论重要问题。”

    他想说,这不是小事,你的精神状态不太对,但说不出口,只是担忧地看着她。

    许瑷达注意到了他的迟疑,他是不是期待,她会跟他明确感情关系。

    她抓抓头发:“ned,我们之间,我还没想清楚,但是,我不会和其他人约会,你也不要,这样可以吗?”

    她真的试着想了,但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,于是觉得,与其胡思乱想,不如好好工作。

    甚至她幻想着能不能拖到他转行的时候,反正也就一年多,到时候,见机行事就是了。

    这个承诺,对此刻的梁思宇而言,算是半颗定心丸。

    他一直担心她可能投入别人的怀抱,自己随时会失去她。她这样说,他起码安心了些。

    他深深呼吸:“当然,我只喜欢你一个人,你相信我。”

    他们对视了片刻,她低头喝了口咖啡:“好了,现在可以聊正事了吧?”

    梁思宇努力收摄心神,听她介绍新构想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,你可能觉得非侵入式电极问题不少。但ned,我需要你暂时放下md的骄傲,从全局角度考虑研究策略选择。”

    “非侵入式有两个关键优势,如果拉长到十年来看,它完全可能和侵入式分庭抗礼。”

    这开场让他一怔——这不是普通博士生的角度,而是pi(principalinvestigator,项目负责人)级别的判断。

    “第一,它可以绕开动物实验,直接收集人体数据。你是md,你知道有多少动物实验的结果,最后根本没法在人身上复制。”

    梁思宇眼前浮现好几个案例,有一个并不出现在教科书里,而是他亲眼目睹的项目,“完美”的动物数据,发了篇很好的论文,但仅此而已,在人体上无法验证,再也无法继续推进下去。

    “第二,算法需要大量数据训练。非侵入式系统每周可以采几十轮,能实现快速验证、快速迭代。”

    他叹了口气,眼神复杂,有欣赏,也有犹豫。这思路很明确,用速度换精度,典型的硅谷敏捷思维。

    她考虑的不是某个技术细节,而是技术路径的战略选择。

    之前他默认jhu的共识就是技术最优路径,但她的理由,也很有诱惑力。

    “有些道理。不过……我们还是得考虑毕业吧?”他笑了笑,把话题拉回技术实现。

    许瑷达毫不意外:“看第三页。我们从典型肌肉和基本动作入手,比如前臂肌群和抓握动作。肌肉结构单一,运动模式清晰,适合用于表面肌电信号采集。”

    她带点微笑,“这块你比我懂,你来列出初期实验的目标肌群和动作,再考虑下一阶段复杂动作的扩展。”

    “可以,这个很快。”他印象中有几篇不错的论文。

    “第四页,目前常见的算法参考,我已经准备好了代码,到时候作基线对比。”她继续往下介绍。

    她居然准备到这一步了?那她假期恐怕没怎么休息。

    他盯着她总结的表格:“这些指标很不理想,你打算怎么解决噪声干扰和运动单位重叠的问题?”

    她神色平静:“我打算跳过传统分解路径,不做精确反演。”

    “对我来说,控制接口才是第一目标,先做muap模板匹配。初步目标很简单,先完成实时控制……”

    梁思宇眯起眼睛,具体技术路线上,也有她的大胆和不拘一格。

    神经义肢的每个动作都需要患者运动神经信号的指挥。

    贴上电极后,仪器能检测到很多信号,就像一位特工在门外偷听情报,你会听到许多人同时在说话。

    问题是,怎么判断这七嘴八舌的声音分别该对应哪个动作。

    目前主流思路是“精确反演”和“分解路径”,就是弄清楚,屋里每个人具体说了什么话,把具体指令都分离出来,再判断哪块肌肉应该做什么动作。

    而ada的方法则非常简单粗暴:表面肌电的信号质量有限,她就放弃听“每个人具体说了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收藏老书摊文学 laoshutan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