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老书摊文学www.laoshutan.com提供的《朕与大将军清清白白》 130-140(第9/14页)
水经注》里写过悬瓠的板栗“岁贡三百石,以充天府”。
贡品肯定好吃()
大家的评论我都看啦,一下子完结是有些突然,我再想想怎么安排后续剧情吧。
么么哒。
第137章 取邺 柔然和燕国初合……
柔然和燕国初合作时尚可, 后来就渐渐靠不住了。
这年,柔然和燕国的十万联军再次约定向晋阳进发。
柔然因为离晋阳近,来得比燕国更早。
正是大雪寒冻的时节, 晋阳城外雪深数尺, 城楼上的将士铁甲漆黑深沉, 令人望而生畏。
好多人啊。郁久闾乌石心想。
走马张望时,他瞥见了眼熟的宝盖。
郁久闾乌石:“!”
虽然只是一眼,但他还是认出了这是属于皇帝的仪仗。
卫衍竟然来了!
难怪守城将领的阵势如此严肃齐整,和情报里说的守备松弛完全不一样。
卫衍竟然不去和王适安对峙, 而是来捏他这个软柿子!
再度回想起从前被追得一路北逃,只能在冰天雪地里风餐露宿的苦日子,他头也不回地跑了。
柔然军队离开之后,燕国的军队来了。
带兵的丘穆陵宏来到城下,没看到柔然的军队。
他旁边的将领扫一眼雪地上留下的痕迹, 道:“柱国, 郁久闾应是回兵休整了。”
将领说得委婉,但丘穆陵宏明白,郁久闾乌石其实是逃跑了。
他也看到了城楼上的宝盖仪仗。
每次战役,只要看到卫衍的踪迹,郁久闾乌石就会极快地逃离战场。
已经习惯了。
丘穆陵宏更在意的是另一个问题。
江南节节胜利,燕国和柔然的进度却是停滞不前, 至多也只来到晋阳城下。
这让他产生了一种感觉:他们只是江南用来削弱夏国的工具。他们越努力, 江南越强大。
看着江南日渐强大,他十分有危机感, 甚至觉得就算贺兰宝已经自降为燕王也不足以保全燕国基业。
丘穆陵宏拧眉思考一番,率先回马,“好啊, 他休整,我也休整!”
……
王适安驻扎在安阳。
只需向北进取一步,就是邺城,夏国的国都。
他勒马远望邺城方向,心中回想情报的内容——郁久闾乌石和丘穆陵宏在晋阳看见卫衍,先后退兵。
王适安对情报内容颇为怀疑。
燕国与柔然各怀异心,不可能攻得下晋阳这等在夏国地位仅次于邺城的军国重地,卫衍没有亲自出发的必要。
而且情报本就只是参考,更多时候需要依赖主将的判断。
王适安更愿相信卫衍、贺拔钦,还有夏国的其他将领,都在等着最后一博,让他只能停在邺城之外。
他揉碎写着情报的信纸,碎纸被狂风吹卷,四散而去。
在他脸上,一抹蕴含肃杀与兴奋的笑意缓缓浮现。
“若众虏俱在,正好功在一役!”
邺城由漳水环绕,水面的冰层不时就会被守军砸碎,以防敌军轻易渡河。
不过水战向来是江南的舒适区,区区渡河不在话下。
卫衍站在众多守城将士中,看着已经渡河,正在城下筑坡的江南士兵。
他从未离开过邺城,之前启程去往晋阳的,只是一份天子仪仗而已。
最近卫衍心情十分不好,因战争持续,就连邺城也不安稳,前几日才爆发叛乱。他当众处决首犯,终于压下城中骚动。
因为此事,母亲再次提起大兄,说大兄若在,绝不会有如今困局。
在母亲心里,他总是不如大兄。
他一言不发,神情更加阴戾。
“陛下,”站他旁边的贺拔钦忽然向他跪下,“南人已兵临城下,据城不出只能坐困待亡,臣请率五千兵出战!”
听到贺拔钦声音,卫衍想起当下还有迫在眉睫的正事,恢复了理智。
卫衍:“将军稍待。”
贺拔钦不解。
卫衍:“斛律将军今日便能率军救援,待他来后里外相应,王适安便是再凶猛,亦不能顾。”
贺拔钦与斛律赞都是追随父亲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,而他也非不知兵之辈,此番定能令王适安饮恨折戟,重挫江南。
不过他尚有一事不明白。
卫衍目光扫了眼身着棉服,个个装备齐全的江南士兵,心里困惑:
江南皇帝为限制王适安篡权,不惜自毁名声,舍出皇后之位,现在为何又要耗资巨大地帮助王适安建立功勋?
总不能是真爱吧?
……
东北方向忽然尘烟阵阵,一张帅旗在尘烟中若隐若现。
是支援的斛律赞来了。
王适安毫不意外,传令本在筑坡的士兵停下,结好战阵。
来到邺城的人越多,越便于一网打尽。
*
北方仍在冬日,江南已迎来春天。
现在崔析已经能在宫里到处乱跑了。
“阿耶!”
崔析拿着花环奔进太极东殿,向崔衍昭献宝,“阿耶看,我自己编的花环哦。”
嫩黄迎春花与绿叶织在一起,交相辉映,生机勃勃。
崔衍昭将它接过,戴在崔析头顶。
崔析小脸雪白干净,乌黑眼珠圆润而灵动,戴上迎春花环后,更加像春日的精灵。
崔衍昭:“好看,析儿真厉害。”
他把崔析抱在怀里,取出手巾细心给崔析擦拭指间的春泥。
擦干净后就把崔析放下。
崔衍昭:“阿耶尚有政务未处理,析儿去陪阿婆吧。”
说罢,他目光碰到堆积的奏折,心里生出淡淡的死意。
这三年他全靠想着王适安撑下来。
好怀念王适安还在的日子,那个时候他只用做一个无情的盖章机器,奏折都是当报纸看的。
他只能安慰自己,只要王适安回来,一切都会好起来。
大概是父子连心,崔析也想起了王适安。
崔析抓着崔衍昭衣袖,“阿耶,阿家还有多久回来?”
崔衍昭想起王适安上次传回来的书信,信中提到即将进取邺城。
都要到夏国的都城了,那应该是快了。
崔衍昭:“快了。”
崔析不明白“快了”到底是几天。
但他很懂事,没有在这上面较真,而是担心起另外一个更现实的问题: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请收藏老书摊文学 laoshutan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