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老书摊文学www.laoshutan.com提供的《学者综合症》 100-110(第7/10页)
报道中不仅明确指出了两人所报考的院系,更是贴出了确凿的、经过打码处理的录取查询系统截图。
铁证如山,不容置疑。
这则消息让全国网友陷入了新一轮的震惊。
“我上次这么震惊还是在上次……”
“我以为他们参加高考只是混个分数,结果告诉我还考上了A大?!”
“这是什么爽文剧情照进现实?!”
尤其回想起一个月前,当韩漓参加高考的新闻刚爆出时,网络上还充斥着不少质疑和嘲讽的声音:
“肯定是炒作,立学霸人设呗。”
“明星天天赶通告,哪有时间学习?成绩能过艺术线就不错了。”
“坐等打脸,估计连本科线都够不上。”
如今,这些唱衰的言论被无情的事实“啪啪”打脸,显得格外可笑。
相关话题的评论区俨然成了“道歉现场”和“狂欢胜地”。
更让网友觉得不可思议的是,加上早已被保送至A大物理系的顾玺,这意味着——韩漓工作室的三位核心老板,将全员成为A大学子!
这一空前绝后的情况,让网友们彻底沸腾了,调侃之声此起彼伏:
“这是什么神仙公司?入职门槛是A大录取通知书吗?”
“请问贵司还招人吗?去上班就能考进A大吗?”
“别人家工作室是娱乐圈打工,他们家是学霸联盟进修班。”
“建议韩漓工作室直接开个考研考公培训班,绝对爆满!”
“我终于知道了,我和顶级明星/经纪人之间,差了一个A大的距离。”
“学霸工作室”的名号不胫而走,甚至一度超过了他们本身在娱乐圈成就的热度。
第107章
专业选择的结果, 再次引起了小小的波澜。
柏瑾之的选择在情理之中,他填报的是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》专业,目的明确, 打算继续深造黑客技术。
然而,韩漓的选择却出乎顾玺意料。
他并没有选择与他演艺事业相关的艺术学院, 也没有选择更偏向商业管理的学科,而是和顾玺一样, 填报了那个以艰深晦涩著称的 《工程物理》 专业。
顾玺得知后,不禁为韩漓担忧,语气诚恳地劝道:“韩哥, 这个专业真的很辛苦,理论深, 实验也多。你其实可以选个更感兴趣或者更轻松的专业, 比如A大的艺术学院就很适合你……”
韩漓没有立刻回答。他只是缓缓低头,目光深深地落在顾玺脸上。
那双深邃迷人的眼眸, 此刻却像是敛去了所有锋芒, 只余下一种极其复杂而缱绻的柔光。
那里面有顾玺看不懂的眷恋,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、压抑在平静表面下的汹涌情感。
韩漓沉默了几秒,像是在斟酌词语,又像是终于下定了某种决心,声音低沉而清晰地说道:“我上大学,只是想陪着你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没有丝毫游移,直白的说:“如果报了别的专业,不能和你在一起,反而本末倒置了。”
这番毫不掩饰的、近乎告白的直言,让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。
一旁的柏瑾之刚刚端起水杯, 动作顿在半空,他挑眉看向韩漓:“打直球了?”
韩漓坦然点了点头,视线重新回到有些怔忡的顾玺身上,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坚定与认真:
“嗯。有些事,我不愿放弃。”
顾玺眨了眨眼睛,脸上写满了纯粹的困惑与茫然,下意识地发出了一个单音节:
“啊……?”
金秋九月,A大校园里熙熙攘攘,充满了新生入学的朝气。
顾玺在学校报到后,打电话给同天报到的宁一帆和曾庭轩。
三人在校门口约见,故友重逢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顾玺当即叫上了韩漓和柏瑾之,五人在学校附近一家热闹的餐厅小聚。
吃完后各回所在学院报,原以为在同一个学校,随时都能见面,在餐桌上还约好了每周聚一次。
然而这份约定很快被现实敲碎。
A大实在太大了!
比如顾玺在物理学院的实验楼上完课,赶去和柏瑾之约定的咖啡馆,就要穿过三个校区、转两趟校内班车。
等他匆匆赶到,柏瑾之已经没多少时间,要赶去上课了。
和宁一帆、曾庭轩也是如此。与其浪费时间穿过大半校园见面,还不如有事网上聊的方便 。
大家都有些遗憾,唯有韩漓暗自窃喜。
幸好他和顾玺选了同一个专业,住同一个宿舍,每日同进同出,不比什么专业都好?
大一的课程对顾玺来说不算难,但他一直担心韩漓跟不上。2
直到微积分小测成绩出来,顾玺看着试卷上近乎满分的成绩,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。
他真怕韩漓为了照顾他,选了一个完全读不下去的专业,白白荒费大学学业。
顾玺的行李箱中,一直放着辛从南院士写的推荐信。
但顾玺没有使用,贸然拿着推荐信上门,很难让人产生信赖。
辛从南的朋友,是核技术研究所的李远山院士。
顾玺从官方介绍找到他的工作邮箱,将自己的两篇核理论物理论文,截取前三分之一内容发给他。
这两篇论文并非急就章,而是他前世在SCI顶级期刊上正式发表过的成果。
题为:
《AbInitioCalculationof Neutron-RichCalciumIsotopeswithChiralNuclearForces》
(基于手征核力的丰中子钙同位素第一性原理计算)
以及
《QuantumPhaseTransitionsin DeformedNucleiwithSymmetryBreaking》
(对称性破缺下变形原子核的量子相变)
屏幕的光映在顾玺脸上,十七岁的少年眼神里没有同龄人的浮躁,只有与年龄不符的沉静。
他清楚这两篇论文的分量——前世发表时,曾在国际核物理领域引发不小的震动,甚至被多位院士引用在自己的研究中。
而现在,他要将这两篇“跨时代”的成果,作为叩开A大核技术研究所大门的敲门砖。
“李院士您好,我叫顾玺。附件中为本人关于核物理领域的两篇研究成果,盼能为贵所的研究提供参考,望获交流机会。”
敲下内容,顾玺点击发送。
接下来的几天,顾玺像往常一样上课,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研究生阶段的核物理课程,偶尔会点开邮箱查看回复。
直到第六天清晨,顾玺的邮箱收到李院士的回复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请收藏老书摊文学 laoshutan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