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天幕]皇帝聊天群: 120-130

您现在阅读的是老书摊文学www.laoshutan.com提供的《[天幕]皇帝聊天群》 120-130(第17/19页)

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历朝历代喜欢新建宫殿的皇帝都额上冒冷汗。

    纷纷思索自己是否踏入“未通风半年”的新建或补漆后的宫殿。

    更有谨慎者,已然决定新建宫殿至少得通风一年、不、两年后再踏足!

    【朱瞻基:……】

    朱瞻基清楚自己就是子嗣不丰,二十九岁才有长子朱祁镇的出生。

    他就是在皇太子宫修成后不久就入住,没有等到“通风半年”。

    原来这才是自己子嗣不丰的原因!

    正是因为极为重视得来不易的储君,朱瞻基才会无过而废胡皇后,改立孙贵妃为皇后。

    结果朱祁镇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。

    【朱棣:此毒可有解法?】

    【秦念:重金属中毒,在朕这个时期也无解。】

    朱瞻基欲哭无泪。

    他没想到自己竟是已经得了绝症,命不久矣。

    【朱棣:竟是朕的过错……】

    朱棣深感茫然。

    他早就设想过秦念会以各种角度批驳他的治政,朱棣也做好了早认错早改过的打算。

    但他唯独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居然在于迁都之后,让皇太孙住进没有“通风半年”的宫殿,致使朱瞻基早逝。

    【秦念:朕兴建医学院也没多久,你朝加快医学发展的进度,说不定有救。】

    秦念再次为医学院代言。

    其实哪怕是到现代,轻度重金属中毒可以干预,重度重金属中毒带来的损伤大多不可逆,更别说古代。

    但总得给个希望。

    从中医角度看,说不定老祖宗还真能想出以毒攻毒的办法。

    【朱棣:朕必将全力支持医学院的兴建!】

    【朱瞻基:何谓医学院?】

    绝处得见生机,朱瞻基当然得追问活命之法。

    【秦念:话题结束后,天幕会呈现过去的话题,到时候你就会知道。其实明帝的早逝的原因有很多,把其他因素解决了,说不定也能长寿。】

    【朱瞻基:请秦皇详叙!】

    朱瞻基此刻甚至得庆幸“明帝的早逝的原因有很多”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即便重金属中毒无解,但其他问题得以解决,自己或许也不至于早逝!

    想到自己现在还算康健,并不像身患绝症之人。

    是了,他虽然子嗣不丰,但也没有绝嗣。

    必是还有其他原因,才致使自己早逝!

    【秦念:说到医学院,那就不得不提第二个猜测:明朝皇帝的普遍早逝,跟太医世袭制度有关。】

    第130章

    【朱元璋:朕没有制定太医世袭之制。医生除了世代承袭替补外, 亦可于天下寻访,皆由太医院堂上官考核,合格方可录用为太医。】

    看到世袭一词, 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又要提自己的过错。

    但他真没有定太医世袭之制。

    太医的能力攸关皇帝的性命,朱元璋当然不会如此草率。

    【秦念:也就是说考生大多是太医子弟,以及民间的世袭医户。你怎么就确定医户之后擅长医术而不是打铁,铁匠之后就擅长打铁而不是医术?】

    明太祖要求户籍世袭,并非是他不懂民情,相反是他太懂民情,他清楚民间的匠户是以家族传承为主,师徒传承为辅。

    既然师徒传承大多只出现在没有家族传人的情况下,那他就直接改成户籍世袭制度。

    明太祖或许还认为这种世袭制能使医匠不必分心其他事务, 就可以在本职技术上精益求精。

    但这种做法的致命缺陷, 在于完全忽略个体天赋的差异。

    有的人就是天生不适合学医, 户籍制度下他却只能学医,成为庸医后还得教导下一代行医。

    而有的人天生适合学医,放在以往可以借助师徒传承进入医道,成为一代名医。而在户籍制度下, 这种人却根本没有学医的机会。

    此消彼长之下, 就可以想见明朝的医生水平必然不断下降。

    【朱元璋:……】

    对于这个问题, 朱元璋无法回答。

    他不能说医户之后大多善医术,铁匠之后大多善打铁。

    只要择其善者而录之,太医院必然不会录取医术水平低下的太医。

    因为秦念现在是在说大明皇帝多早逝。

    倘若明帝的早逝真跟太医的医术有关,那就是他的设想又出了问题。

    【秦念:考官是太医,考生中多为太医之后。换作你是考官, 你是优先录取自己及同僚的子弟, 还是录取民间医户?你会不会跟同僚抱团排挤走医术高明的太医, 以防自己是庸医的事实被揭露出来?】

    明朝的太医当然不是世袭,但胜似世袭。

    比如李时珍就是在治好楚王世子后,被楚王举荐给朝廷,被授予太医院判的职务。

    结果当了一年太医就告归。

    当然,这并不能证明他是被排挤走的。

    秦念这段话也不是使用陈述句,而是用疑问句说出明朝太医选拔制度的漏洞。

    【朱元璋:他们敢!】

    朱元璋大怒。

    太医的能力关乎皇帝性命,怎么会有人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录用庸医?

    【秦念:朱棣之后,寿命最长的明帝就是那个不肖子孙。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学医术能给自己治病,才得以长寿。而这个不肖子孙之所以自学医术,应该是因为前三任皇帝都死于太医院的庸医。】

    关于嘉靖皇帝是否自学医术才得以长寿、以及他为什么要自学医术,都属于秦念的猜测。

    所以她谨慎地使用“或许”“应该”等推测词汇。

    不过嘉靖懂医术那是肯定的:

    《明世宗实录》记载“上亲检方书,制为济疫小饮子方,颁下所司遵用济民,仍用礼部刊行”。

    至于嘉靖皇帝为百姓治疗疫病时,为什么不去问太医院要药方,而是自己查阅医书。

    秦念只能想到两种解释:一是嘉靖过于自信,觉得自己比太医们都强;二是嘉靖不信任太医的医术。

    这两种解释都指向嘉靖觉得太医的医术还不如他自学成才。

    【刘彻:三任?】

    明朝之事距离大汉甚远,但这不是刘彻不去落井下石的原因。

    像朱元璋让三品官员穷到卖女儿,刘彻就想出言讥讽。

    今日不曾出言,主要是因为卫青就在身边,已多次婉言劝阻。

    其次是十日前朱棣报完天灾之后,于天幕说出如何建造可以远洋航行的海船。

    当时刘彻是问秦念如何造海船。

    但秦念说她所在时期的造船工艺,大汉无法实现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请收藏老书摊文学 laoshutan.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】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